如今提起无花果,最先想到的满是童年的甜蜜回忆。无论是装在白色小袋子里面被白色粉末包裹的细丝儿,还是晒干之后的有点儿柔韧的无花果干,总能勾起有关甜的味觉幸福感。在植物学上,无花果被归为桑科榕属,学名Ficus carica L.,早在唐代,无花果便从波斯传入我国,所以还有一个波斯音anjir(译名,阿驵[zǎng])。无花果在我国南北均有栽培,尤以新疆居多,其喜温暖干燥,不耐寒,不抗涝。由于笔者的家远在东北,无花果树无法在室外生长,所以直到上大学之后才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见到了无花果树,对这种植物的印象才能算齐备了。
无花果作为被子植物的一种,无疑是有花的,但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无花果的花呢?其实,我们只要切开一个新鲜未成熟的无花果,就会发现在其内壁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很小的花,与其说是果,不如说是一个膨大的花序托,植物学上将这种花序称为隐头花序,通常也可称为榕果。仔细观察无花果的外表,你就会发现在其底部留有一个很小的小孔,无花果的花粉就是从这个孔里面散发出去的。那么另一个问题随即出现了,究竟无花果是如何完成传宗接代的大事的呢?无花果树雌雄异株,所以肯定是无法完成自花授粉的,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有一类很小的蜜蜂专门为无花果等榕属植物传粉,因此它们被命名为榕小蜂。经过几百万年的协同进化,无花果与一种榕小蜂形成了绝妙的共生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真可谓“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在无花果的雄花序内,存在有两种花型,一种是产生花粉的正常雄花,另一种是专门为榕小蜂准备的不育花:瘿花。雌性榕小蜂从小孔飞入榕果之后,便会在瘿花里面产下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发育成熟后形成新一世代的雌雄榕小蜂,雄蜂没有翅膀,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这些生有翅膀的雌蜂授精。雌蜂在榕果内的活动会把雄花产生的花粉粘在身上,当这些雌蜂从小孔飞出进入下一个雌性榕果的时候,就会将雄花的花粉带到雌花的柱头上,从而完成整个受精的过程,随后这些受精的子房就会膨大,受精卵最后形成一粒粒的种子。榕小蜂借助无花果提供的庇护所使得自己的后代得以安全生存,无花果也拜榕小蜂所赐得以传粉受精。
大自然总能产生各种神奇的事情让人着迷,同时在人类探索自然的时候也往往对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生敬畏。随着人们对无花果等榕属植物与榕小蜂类共生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加神奇好玩的事实出现了。在同一个榕果内的榕小蜂有若干的种类,还有一些其他科的小蜂并非传粉者也会在榕果里面安营扎寨,一起争夺这宝贵的繁殖场,不同类型的小生物各自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在小小的榕果内上演一出出好戏,无花果与榕小蜂之间的进化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何 毅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