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
植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交织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的植物个体、植物种群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这也是植物种群变化、群落演替的一个主要动因。有些植物在生存竞争中可以通过产生或释放某些物质,从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繁殖或生存,当这种作用表现为有害时,我们就称之为相克,反之,当表现为无害时,我们就称之为相生。植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双方相生相克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
植物之间的相生现象
在农业生产中不同作物间的间作、混作应用很广泛,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现象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不仅可以克服单种种植的劣势,增强作物的抗性,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能和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豆科与禾本科等作物的间作是一种广泛的种植方式,将玉米和大豆种在一起,大豆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素固定在土壤里,供应玉米吸收利用,可使玉米产量明显提高;花生与玉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间作能促进其根系的生长,增加结实;大豆与柑橘的农林间作可以提高磷肥利用率。洋葱和小麦或豌豆种在一起,洋葱的分泌物可除杀小麦黑穗病和豌豆黑斑病的病菌,从而使它们都能获得丰收;洋葱如果和马铃薯间种,马铃薯的晚疫病会大大减轻,产量增加;洋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能相互驱虫,互相受益。同样,由于韭菜、大蒜具有一种特殊的怪味,能够驱虫杀菌,所以它能与很多植物混种,并获得丰收;韭菜与甘蓝间作可以防甘蓝根腐病;大蒜和棉花间种,大蒜所挥发出来的植物杀菌素,能驱除棉蚜,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此外,蓖麻与大豆混栽可防大豆金龟子;葡萄园间种紫罗兰可提高葡萄的品质;如果把山苍子树和油茶混合种在一起,油茶的霉病就会减轻,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山苍子的叶子和果肉均含有柠檬醛,挥发出来能够杀灭霉菌;芦荟的分泌物能促进大麦、小麦、棉花、番茄、马铃薯等植物种子的萌发,甚至还能促进这些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加了产量,等等。利用这些农作物间的相互促进效应可有目的地选择物种合理间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植物之间的相克现象
但是农作物间间作既有相互促进作用,也普遍存在互相排斥、抑制的相克现象。
在苹果园里,如果间种苜蓿或燕麦,则苹果幼苗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梨树和柏树栽在一起,梨树就长不好,而且容易得锈病,严重时还会落叶、落果。在葡萄园内间种甘蓝,葡萄生长受到抑制。
在森林里,如果栎树旁生长着榆树,栎树的枝条就会背向榆树弯曲生长。红松或云杉与紫椴混交,紫椴生长不好。接骨木不能和松树共处,它不但能强烈抑制松树生长,还会使邻近接骨木下的松子不能发芽。柏树和橘树也不易在起生长。
在菜园里,把番茄和黄瓜种在同一个温室里,它们都生长不好。如果把芥菜和蓖麻种在一起,蓖麻下边的叶子会大量枯死,而且蓖麻籽也结得少。
花卉中,如果矢车菊和雏菊种在一起,这两种植物的叶片委靡,花容憔悴。将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养在一起,彼此都会受害;丁香的香味也会危及水仙的生命。薄荷、月季等能分泌芳香物质的花卉,对邻近花卉的生态有一定抑制作用。
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因
产生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植物体内会分泌出某种气体或者汁液来,例如各种挥发油、有机酸、生物碱以及抗生素、激素等化学物质,它们能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繁殖或生存,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植物的化感作用。这种作用有有益和有害两种效果,也就产生了相生相克现象。
比如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对某些病毒、细菌和害虫有很强的杀伤力,因而,它能同其他植物相处甚密,相得益彰。
有些则产生毒害作用,像核桃叶能分泌出一种“核桃醒”,被雨水冲洗到土壤里,就会对苹果树的根系产生毒害,严重时苹果会整株枯萎死亡。如果在核桃周围种番茄、马铃薯,同样会中毒枯死。
目前普遍的化感物质主要有四类:酚类、萜类、糖和糖苷类、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酚类化感物质所占比例最大,如阿魏酸、肉桂酸、水杨酸、香草酸、香豆素、绿原酸等。萜类是第二大类化感物质,许多菊科植物能通过释放萜类物质进入土壤来影响自身及邻近植物的生长。糖和糖苷类化感物质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毛花洋地黄叶释放的强心苷能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高粱植株中的蜀黍葡萄糖苷在酶或酸的作用下水解,从而对相邻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一些生物碱如莨菪胺、莨菪碱、咖啡因、茶碱、可可碱、鬼臼毒素、长春花碱和秋水仙碱也具有化感潜力。
认识以上这些植物间的相生相克现象,研究它们的关系及其奥秘,合理地规避利用,有利于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合理的植物搭配也能减少投资增加收益。
(刘全儒 杨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