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简介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隶属于菟丝子科菟丝子属,为一年生寄生草质藤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5mm,多分枝,随处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叶特化为鳞片状。花两性,很小,白色至黄白色。果实为蒴果,扁球形,内有种子2~4粒。生于田边、路边荒地、灌木丛中、山坡向阳处以及河边,多寄生在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菟丝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极易辨识。
菟丝子属全世界约有170多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暖温带地区,主要产于美洲。中国共有11种。分布最广的除菟丝子外还有南方菟丝子和金灯藤。南方菟丝子与菟丝子的区别在于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花丝较长,花冠基部的鳞片先端2裂;蒴果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围,成熟时不整齐地开裂。金灯藤与菟丝子的主要区别是:茎较粗壮,肉质,直径1~2.5mm,黄色或红色的茎上常带紫红色瘤状斑点;花序穗状;花萼碗状,内质,背面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起;花柱单一,柱头2裂。
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
寄生植物是指植物体由于缺少足够叶绿素或因为某些器官的退化而不能单独制造养分的植物,它们只能通过独特的吸器侵入寄主维管束等组织器官,从中获取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或水分、无机盐,从而完成其生活史。根据寄生植物与其寄主的关系以及寄生特点,可分为全寄生植物与半寄生植物。前者通常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其维管组织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养分和水分。后者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菟丝子就是这样一种完全寄生的植物,它全身黄白色,一般认为它没有叶绿素,不能独立地同化碳素和氮素,全部依靠从寄主体内摄取营养。菟丝子的种子成熟后,一部分落入土中,另一部分随作物收获,寄主上的菟丝子片段也能蔓延繁殖,寄生广泛。在1991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明确规定菟丝子为检疫对象;国内的杂草检疫对象也增加了菟丝子属,并将其归为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
菟丝子是如何寄生的
菟丝子的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种子在土壤中的寿命很长,4~6年后仍可达到最大的萌发率,休眠甚至可达10年以上。当年落地的种子,翌年春季气候转暖时,仅0.5%~4.0%可自然萌发形成幼苗。一般条件下,菟丝子的适宜萌发条件为土壤温度25℃,土壤含水量15%以上。
菟丝子的种子萌发后,不出现子叶,靠自身养分长出丝状幼芽,营自养生长。一旦遇到寄主即左旋缠绕其上,与寄主接触处长出吸器,否则在数日内死亡。产生吸器后,吸器以下的茎枯萎,植株脱离土壤,自养生长结束,通过吸器吸取寄主体内的水分和养分,开始寄生生活。由于幼苗期的根主要起固着作用,幼茎柔弱,养分及水分基本上由自身储备和萌发初期吸收的水分提供。故而苗期菟丝子不耐高温,初始侵染寄主时喜阴,在寄主的荫蔽下生长迅速;侵占寄主后喜欢温湿,阳光充足的环境。
菟丝子的寄生特点
菟丝子是一种恶性杂草,对农作物、牧草、蔬菜、花卉、果树和林木普遍为害,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山茶科植物,除危害大豆、胡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之外,还对蔬菜、花卉造成危害。对于禾本科等单子叶植物,研究发现的菟丝子寄生现象只是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借助其攀缘到更适合的寄主上。另外,菟丝子也可以通过断枝繁殖的方式行营养繁殖,即借助寄主植物上残留的吸器及部分茎继续蔓延生长。
(邢悦婷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