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的由来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文人高士,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到宋代更为盛行。
明代黄凤池编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画家常常用“四君子”来标榜一些文人高士的清高品德,或作为自己的鉴戒,以表示自我的胸襟,作为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式样,也一直流传到现在,逐渐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画中梅的原植物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
画中的梅属于蔷薇科李属,其拉丁学名是Prunus mume,关于梅花的特征在“何为岁寒三友”中已有较多的介绍。
梅和桃、李、杏、樱花都是兄弟姐妹,其中梅和杏最难区分,二者均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花多无花梗,但是梅的树皮革质,灰色或稍带绿色,嫩枝绿色,果核上有蜂窝状点穴;而杏的树皮木栓质,灰褐色,开裂,嫩枝淡褐色至红褐色,果核近光滑。
梅经过长期的栽培,分化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果梅开花较晚些,花多单瓣,花谢之后,结出梅子,一般在6、7月成熟。梅果球形,先绿后黄,其味甚酸。“望梅止渴”的故事指的就是果梅。
书画中通常所说的梅指的是观赏的花梅,其枝姿、花型及花色、萼片等方面均富有变化。根据其变化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如按花枝生长姿态分,有直枝梅、垂枝梅、龙游梅等;按花型、花色分,有江梅型、宫粉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和黄香型等,总计我国梅花品种有300个以上。如此丰富的梅花品种为画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画中兰的原植物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但兰花入画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才多了起来。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
兰花并不是指一种花卉,而是指分类学上属于兰科兰属的植物,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8种,中国有29种,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而画中的兰花则是指分布在我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
如春季开花的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
夏季开花的蕙兰(C. faberi)。
秋季开花的箭兰(C. ensifolium)。
以及冬季开花的墨兰(C. sinense)和寒兰(C. kanran)等。
画中竹的原植物
人们画竹,主要表现竹子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气质。
竹入画,大致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到宋代,画竹技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则堪称一绝。
竹泛指禾本科竹亚科的一类特殊植物,全世界约有70多属1200多种,我国有37属500余种。而真正入画的竹种也就几十种。
北方常见栽培的竹子有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斑竹(Ph. bambussoides‘Tanakae’)、刚竹(Ph. viridis)、紫竹(Ph. nigra)、黄槽竹(Ph. aureosulcata)等。
而南方栽培的竹子更多,如观音竹( Bambusa multiplex var. riviereorum)、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面竹(Ph. aurea)、桂竹(Ph.bambusoides)、淡竹(Ph. glauca)、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
画中菊的原植物
人们画菊,主要表现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的品格。菊花入画稍晚,大约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
画中的菊指的是菊科的植物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为原产我国的多年生宿根亚灌木植物,我国人民养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晋代诗人陶渊明爱菊成癖,经常收集菊花种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诗句。
唐代以后,菊花的品种逐渐增多。到了宋代,菊花已发展到盆栽。明清以来,菊花的栽培技术日益提高,品种已达200多种。目前全国已有3000种左右。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还赋予人的品格,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画客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