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五味子是一种果实美丽的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实具有甘、辛、酸、苦、咸五种味道而得名。亲口品尝五味子的果实,发觉并未有五味。后经考证中药典籍,发现五味之说来源于唐朝《新修本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五味子家族
五味子是一个大家族,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一共生长有约29种五味子。五味子一般生于海拔1200~1700米的沟谷、溪旁、山坡,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长在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丛中,缠绕在其他林木上生长。用于中医入药的主要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或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的干燥成熟果实。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两者为同一物。五味子,俗称北五味子,产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为落叶木质藤本,其茎长4~8米,灰褐色小枝。单叶互生,叶色深绿,草质,边缘有齿。花乳白色或淡红色,花单性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有细长的花梗。夏秋结球形浆果,聚合成长穗状,状似葡萄串,秋后成熟时为紫红色。
五味子的用途
新鲜五味子果肉柔软,甜中有酸、酸中有苦、苦中有咸、咸中有辣。晒干入药,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效。现代研究证实五味子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并使之趋向平衡,减轻和解除疲劳,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有降低血压、兴奋呼吸、止咳祛痰、保护肝脏等作用。
五味子不仅有极强的药用价值,还是受人喜爱的日常补益食材,可用来泡水、煲汤、煮粥等。现在很多北方人在初春时开始采摘五味子树叶,烹制成各种菜肴,长期食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补、益气、生津的作用,对于机体各种失衡状况的调理很有裨益。
南五味子不同于五味子
南五味子为常绿木质藤本,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叶片近革质,边缘也有齿。花单性异株,花黄色,花梗细长,花后下垂。浆果成熟后聚合成圆球形,直径达3.5厘米,成熟时深红色至暗蓝色。分布于我国华中、华南、西南及浙江等地。果入药,有补气、活血和消肿的功效,主治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和跌打损伤。根、茎、叶也入药,功效同果实。
(刘全儒 和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