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
返回
植物的自然史
 从海洋而来:藻类

最古老的藻类是什么?

怎样区分原核藻类和真核...

真核藻类有哪些主要类群?

淡水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海洋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藻类是如何进化的?

最进化的藻类是什么?

最大的藻类是什么?

藻类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

为什么海水有时会变红?

是什么植物帮诺贝尔制成...

科学互动:辨别常见的淡...

 登上陆地:蕨类与苔藓

目前被认为最早的陆生植...

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苔藓...

石松类为什么从蕨类中分...

为什么蕨类植物会繁盛一...

蕨类植物有没有高大的乔...

科学互动——构建苔藓微...

 种子的诞生:裸子植物

目前已知的最早产生种子...

种子的产生有什么意义?

铁树究竟开不开花?

银杏为什么被称为公孙树?

水杉是怎么发现的?

麻黄、百岁兰和买麻藤为...

谁是裸子植物中的“巨人...

科学小实验:观察松树的...

 花影炫色:被子植物

美丽的花儿从哪里来?

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在哪里?

果实的形成对被子植物有...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巨人...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老寿...

哪一种被子植物开出的花...

哪种被子植物的花序最大?

谁是最毒的被子植物?

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

独木能成林吗?

橘子生于淮北真的会变为...

春夏季节为什么有人会得...

为什么蝴蝶和蜜蜂喜欢围...

科学互动:分辨美丽的“...

 另类植物:真菌和地衣

山区岩石上的彩色斑点是...

馒头为什么会长毛?

发霉的花生能不能吃?

青霉素是从哪里提取来的?

为什么虫子会变成草?

灵芝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吗?

毒蘑菇容易区分吗?

科学小实验:制作蘑菇的...

 植物的生长与运动

为什么大树不宜移植?

为什么树怕剥皮?

为什么要给树挂吊瓶?

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红?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

含羞草为何会害羞?

仓库里的香蕉为何会由绿...

为什么种豆可以肥田?

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有没有会跳舞的植物?

科学小实验:观察豆芽的...

互动小实验:留住秋叶之美

 植物的生存与繁殖

菟丝子是如何寄生的?

为什么有的植物喜欢吃虫...

春天为什么会杨柳絮纷飞?

为什么水稻也怕涝?

金鱼藻为什么淹不死呢?

苍耳果的表面为什么会长...

蝎子草为什么能蜇人?

玉米为什么会长“胡须”?

有些植物为什么晚上开花?

花朵为什么大多是黄色或...

卡伐利亚树为何濒临灭绝?

科学互动:寻找大自然中...

 植物的竞争与合作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

植物之间会相生相克吗?

植物与人类
 植物学史话

谁最早进行植物研究的?

什么是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我国古代提取染料的植物...

 驯化与作物起源

何谓五谷杂粮?

谁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

马铃薯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小麦是如何起源与传播的?

玉米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谷子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

 餐桌上的酸甜苦辣

以酸闻名的植物有哪些?

甜味植物有哪些?

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辣椒?

吃苦瓜有什么好处?

水果为什么有香味?

神秘果有什么神秘之处?

西红柿是怎样走上餐桌的?

橄榄油是从橄榄里榨出来...

为什么吃菠萝时最好先蘸...

变绿和发芽的马铃薯为什...

科学小实验:观察大蒜的...

 植物与本草

本草学时期是如何对植物...

本草中的十八反指的是什...

六味地黄丸中的六味指的...

用红豆杉木做的杯子喝水...

“是药三分毒”有什么含...

壮阳果真的能壮阳吗?

为什么不起眼的野草也能...

有没有“断肠草”?

五味子真的有五种味道吗?

科学互动:这些常见的中...

 植物的文化魅力

何为岁寒三友?

三大饮品植物是什么?

哪些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

情人节为什么要送玫瑰花?

宣纸是用哪种植物制成的?

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

红豆指的是什么植物?

科学互动:古诗词中的植...

 人与植物的未来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植...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我们...

转基因作物到底安全不安...

科学互动:哪些行为不利...

哪些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包粽子?

每年临近端午时节,无论大江南北,人们都要包粽子,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作为节日可以进行亲朋交流,丰富餐桌文化。

我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粽子的做法也大不相同,不仅各地粽子的用料和口味各有讲究,用来包粽子的“粽叶”也是各有千秋,大多是根据当地的植物就地取材。

一般来说,南方包粽子用得最多的叶子就是箬竹叶,北方则多用芦苇叶、玉米叶等。

箬叶

箬叶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箬竹产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植株呈灌木状。

竿高通常在1米左右,一般不超过2米。但其叶片却着实不小,在成长植株上的叶片长可达40多厘米,宽达10厘米,并且柔韧性较好,所以很早就被古人利用,作为制作斗笠的原材料,也用来包裹食品。

韩愈在《柳州峒氓诗》中写道:“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由此可见,箬竹叶早在唐代即有包裹食品的功能。所以,用箬竹叶来包粽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箬竹叶片宽大,表面光滑且色泽鲜绿,作为粽叶,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广受欢迎。目前在我国湖南张家界等地已经建立一个专门生产箬竹叶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箬竹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本草纲目》记载箬竹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

天然生长的箬竹叶没有任何毒害和污染,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并且年年可采,季季可收,是优良的绿色食品包装。

苇叶

苇叶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叶子,又称苇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使得芦苇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茎中空,可造纸、编席等。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长达45厘米,宽达4厘米。

芦苇在我国分布甚广,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其中以湖南的洞庭湖,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我国很早就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的习俗,相传,我国明代就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丰富多彩。

老北京包粽子的叶一般是苇叶,用新鲜的苇叶包出的粽子,清香可口。

玉米叶

在一些北方地区,人们则喜欢用另外一种植物的叶——玉米叶来代替。

玉米又叫玉蜀黍,属禾本科一年生栽培作物,全世界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位。现在是全世界各国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16世纪中叶(1551-1594)相继传入我国。

玉米属于雌雄异花同株植物,雄花序生长在植株的顶部,而雌花序则生于雄花序的下方,俗称玉米棒子。

玉米叶片扁平而宽大,纤维长,硬度大,符合绿色“食品包装纸”的基本要求,另一个便利的地方就是取材方便。

除了以上列出的几种粽叶之外,竹芋科的柊叶、芭蕉科的芭蕉叶、禾本科的高粱叶、甘蔗叶等植物的叶片也都用作过包裹粽子。

据考证,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使用禾本科植物菰(俗称茭白)的叶子包粽子,西晋周处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可见用植物的叶子包裹食物由来已久,这种用植物叶片包裹食品的方式既节约能源、安全清洁,又富含营养有利于身体健康;既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又蕴藏深厚的文化气息,这完全是塑料等工业制品不可以比拟的。

(和  渊)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