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的含义
“是药三分毒”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用药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基本的意思是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一些药物对某种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甚至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药物能治疗疾病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又或多或少地遭受到某种毒害。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同样会发生毒副作用。
一些药物本身毒性较大
明代李时珍历时数十年编成的巨著《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全书收录的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毒草就是其中的一类。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植物类的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前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降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
服用不当产生毒副作用
中草药也要注意合理用药,不滥用,不贪多,要遵医嘱服用,只要善于辨证施治就能收到药到病除的预期效果。
服用剂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即使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疸;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苦寒的龙胆草、大黄及生石膏用量过大或长期滥用,可引起食欲减退、胃痛、腹泻等消化道的副作用。
有人说:“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误解,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滋补药,如果乱用滥服同样也可导致毒副作用。曾有病例报道,有这样一个人,本来身体已是健康无病,就因服用了一支东北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经诊断其症状乃因服用过量人参而致“人参综合征”。此人病好后,在很长时间内食欲不振。
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保健品应该没有副作用,很多人非常青睐一些复合维生素。但是服用维生素过量也会引起毒副作用。如果服用一个月过量维生素A,会使肾脏排泄困难而中毒;服用大量的维生素B1,会出现头昏眼花、心律失常,甚至浮肿。还有些人认为维生素C多服用没有问题,实际上,过量服用,能导致肾炎、尿路草酸盐结石等,长期大量服用还可引起坏血病;维生素E是女士们爱不释手的良药,但如果过量服用维生素E,会引起生殖功能障碍,还可以使胃肠道不适,疲乏无力等一系列毛病。
谨慎用药
药物的主要功效与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在治疗疾病选用药物时,一定要按医嘱,不能随便服用,尽量服用副作用小的药物,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许多慢性病都是患者自己平时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我们要使用七分养去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但是我们如果遇到不能完全使用食疗、体疗、心疗去克服的严重疾病时,就必须加通过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时也要有选择性,尽可能使用毒性较小的药物。因此,我们必须懂得谨慎用药,以防毒副作用。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