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里,我们见到过一些古树,它的中心已经被蛀空了,园林师傅只好用水泥将空心的树心补上,但它仍然生机勃勃。有些树,我们在树干上看到树瘤,这是由于树皮受伤之后形成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树皮对于树木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树皮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树皮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树干做一个横切面来观察树干的各部分结构。树干从外到内,一般由表皮、早期的皮层、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髓组成。表皮只在树干生长的早期完整,随着树干长粗就逐渐被破坏失去保护作用。这时外围的皮层或表皮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由它向外分裂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三者共同构成周皮。
但是随着树干的持续增粗,原有的周皮逐渐失去作用,在此同时,其内部又产生新的木栓形成层,由此反复,木栓形成层的位置不断内移,最后往往在次生韧皮部中产生。因此,周皮的形成,使得木栓层以外的组织因缺乏营养和水分而死亡,在树干增粗的同时,不断形成新周皮来加以保护,这样多次积累,就构成了树干外面看到的树皮,像盔甲一样保护着树干。树皮有两种含义:一种硬树皮,也就是死树皮,包括了死的次生韧皮部、皮层、周皮以及木栓层以外一切死组织,硬树皮极为坚硬,常呈条状剥落;另一种就是形成层外的次生韧皮部到木栓形成层的这一段,包含有生活组织,质地柔软,含水分多,被称为软树皮。广义的树皮应包括软树皮和硬树皮。
树为什么怕剥皮
人周身遍布着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树木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些“运输管道”。实际上,树木内有两种不同的管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叶子是树木的营养工厂,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需要一种特殊的管道将这些养分向下运输到树木的其他部分,这种管道叫作筛管,正位于树皮中的韧皮部。
根负责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通过导管将其向上运输。导管位于树皮以内的木质部。这两种管道组成了输导组织。通过输导组织,叶与根均获得了营养,满足了各自的生长需要,也满足了树其他部分的需求。如果树皮被大面积剥掉,导致韧皮部受损,而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从而导致整棵树会死亡。“树怕剥皮”的道理就在这里。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一开头提到的两个例子了。古树中心蛀空但仍能存活,是因为虽然树中心的木质部被破坏,但主要发挥功能的叶、根、茎的筛管和导管还运转良好,仍能满足树的生长需要。
树皮受伤会长树瘤是因为树皮受伤后,此处的筛管被切断,从叶子运来的养分无法向下运输,所以逐渐在伤口处堆积,天长日久受伤部位上方就膨大形成了树瘤。
树皮真的一点也不能剥吗
过去通常认为,树木剥皮后由于切断了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最终会由于根部营养缺乏而全株死亡。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树木和一些草本双子叶植物大面积环状剥皮后,只要技术得当,条件合适,即使剥去几米长的完整一圈,也能再生出完整的树皮。至于具体树皮剥落的位置,随着不同的树种而异。就同一树种来说,又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树皮剥掉的仅仅是硬树皮,则对树木的生长并无什么妨碍。
(邬含沁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