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所谓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植物的全草、茎、叶、花、果实、种子、皮、根等提取色素作为染料。植物染料,无毒无害,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伤害。染的织物,色形自然、经久不褪;具有防虫、抗菌的作用,这是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特别适合于童装、内衣、鞋袜、汽车内饰、箱包、室内、床上用品等。色牢度高,可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植物染料在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和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植物染料的起源
植物染料始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人”,来管理染色生产。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种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
提取染料植物的种类
蓝色染料,主要是从蓝草中提取靛蓝制成。荀子的劝学篇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为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等各种可以制靛的蓝。蓼蓝为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马蓝为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区;木蓝为豆科的灌木,染色用其叶。
红色染料,周代开始使用茜草科的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后来逐渐发明了红花(菊科植物)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色,即胭脂红色。
黄色染料,早期主要用茜草科的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玄参科的地黄、豆科槐树的花、芸香科的姜科的姜黄、桑科的柘等。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称为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炫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即由此演变而来。
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
绿色染料,鼠李科的冻绿,为华北地区常见的灌木。
黑色染料,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大戟科的乌桕的叶,此外山毛榉科植物的栎实、栗壳,漆树科的盐肤木,柿树科植物柿树的叶,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等。我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化工染料所代替。
棕褐染料,薯蓣科的植物薯莨,过去薯莨除了用来染衣服及纱线外,也大量地用来染棉、麻编织的渔网,主要是因薯莨富含单宁酸及胶质,染色之后能加强纤维韧性,并防止海水腐蚀渔网纤维之故。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