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生命的诞生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地球形成的初期并没有生命,在原始大气中,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些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这些物质随着降雨汇入了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有机物,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与周围海水隔开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经过近10亿年的漫长的化学演化阶段,这种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值,原始生命便诞生了,从此开始了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
最古老的藻类——蓝藻
三十五亿年前的地球,远不如今天看起来那样丰富多彩。在原始海洋中,诞生了一类可以依靠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的生命类型,它们没有复杂的结构,全身上下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而且细胞的构造简单,缺乏细胞核。这些光合自养生物被我们称之为蓝藻。
在南非的谢巴金矿地层中,发现了一种距今已有34亿年历史的蓝藻化石,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蓝藻化石。
蓝藻的细胞结构
蓝藻又称蓝绿藻,也有人叫蓝细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门类。蓝藻藻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最简单的蓝藻只有1个细胞(如色球藻),有些蓝藻则相互靠合构成群体(如平列藻),还有的则进化为细丝状(如颤藻)。
如果想看清楚每一个蓝藻的细胞结构,我们必须借助高倍的显微镜。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蓝藻细胞,其最外部通常可以见到一层胶质的外鞘,通常具有黏性,起着保护的作用。胶质鞘以内是蓝藻的细胞壁,细胞壁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的聚合物形成,这与我们熟悉的大肠杆菌这一类的细菌完全相同。细胞壁以内就是蓝藻的细胞膜以及膜内所包裹的各种细胞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蓝藻得以实现光合作用的片层结构,在这些片层上分布着可以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细胞的中央被称为核区,在那里聚集着裸露的DNA分子,这也与大多数原核细菌非常类似。我们这种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膜结构将其包裹,进而形成一个清晰明显细胞核的细胞就称为原核细胞,所以,蓝藻属于原核藻类。
奇特的生物固氮功能
蓝藻不仅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还可以能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制造氮素化合物。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物固氮,蓝藻中有150多种属于固氮蓝藻,据估计,地球上的固氮蓝藻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纯氮1000万吨左右,相当于5000万吨硫酸铵所含的氮素,可见蓝藻对自然界的巨大贡献。
在所有固氮蓝藻中,最常见的代表是念珠藻和鱼腥藻。念珠藻的藻体多数为不规则球状或片状(如地木耳),有时呈头发丝状(如发菜),外有质地十分坚韧的胶被;成熟的藻体有的直径可达数厘米。
在显微镜下观察,念珠藻的藻丝由单列球形或椭球形细胞排列而成,就像一串念珠,其中有些地方的细胞大一些,称为异型胞,是生物固氮的场所。发菜、地木耳均可食用,为中国传统食品,通常生长在潮湿的土表或岩山上。
鱼腥藻常生长在水中或湿地上,多数浮游生活在水中,另外有极少数的种类生活于的组织间隙,营共生作用,例如在灾蕨类植物满江红(又称红萍)的叶腔中的满江红鱼腥藻。鱼腥藻的细胞结构与念珠藻很相似,但藻丝是裸露的,而念珠藻的藻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被。
蓝藻能形成水华
蓝藻对自然界和人类有很大的贡献,如发菜、地木耳可食用;很多蓝藻可以生物固氮,我国已经报到的就有30多种;有些蓝藻还可以通过其特殊的酶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氢气就可以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但是,许多蓝藻喜欢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有些蓝藻常在一些湖泊、池塘、水库和河流中过量繁殖,有时会突然大量繁殖,造成在这些水体变色,有时还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蓝绿色的浮沫,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水华。
水华现象的发生,表明了该水体已经收到了污染,同时,水华还能加剧污染,如造成水体中的氧气大量被消耗,使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一些水华蓝藻还会产生藻毒素,可引起水生动物和人、畜中毒,甚至死亡。
此外,水华的发生也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近年来,水花现象在我国各地水体普遍发生,其中最常见的种类是微囊藻属。发生在滇池、巢湖、太湖的严重水华现象,都是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的水华危害。
(何毅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