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
返回
植物的自然史
 从海洋而来:藻类

最古老的藻类是什么?

怎样区分原核藻类和真核...

真核藻类有哪些主要类群?

淡水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海洋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藻类是如何进化的?

最进化的藻类是什么?

最大的藻类是什么?

藻类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

为什么海水有时会变红?

是什么植物帮诺贝尔制成...

科学互动:辨别常见的淡...

 登上陆地:蕨类与苔藓

目前被认为最早的陆生植...

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苔藓...

石松类为什么从蕨类中分...

为什么蕨类植物会繁盛一...

蕨类植物有没有高大的乔...

科学互动——构建苔藓微...

 种子的诞生:裸子植物

目前已知的最早产生种子...

种子的产生有什么意义?

铁树究竟开不开花?

银杏为什么被称为公孙树?

水杉是怎么发现的?

麻黄、百岁兰和买麻藤为...

谁是裸子植物中的“巨人...

科学小实验:观察松树的...

 花影炫色:被子植物

美丽的花儿从哪里来?

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在哪里?

果实的形成对被子植物有...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巨人...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老寿...

哪一种被子植物开出的花...

哪种被子植物的花序最大?

谁是最毒的被子植物?

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

独木能成林吗?

橘子生于淮北真的会变为...

春夏季节为什么有人会得...

为什么蝴蝶和蜜蜂喜欢围...

科学互动:分辨美丽的“...

 另类植物:真菌和地衣

山区岩石上的彩色斑点是...

馒头为什么会长毛?

发霉的花生能不能吃?

青霉素是从哪里提取来的?

为什么虫子会变成草?

灵芝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吗?

毒蘑菇容易区分吗?

科学小实验:制作蘑菇的...

 植物的生长与运动

为什么大树不宜移植?

为什么树怕剥皮?

为什么要给树挂吊瓶?

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红?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

含羞草为何会害羞?

仓库里的香蕉为何会由绿...

为什么种豆可以肥田?

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有没有会跳舞的植物?

科学小实验:观察豆芽的...

互动小实验:留住秋叶之美

 植物的生存与繁殖

菟丝子是如何寄生的?

为什么有的植物喜欢吃虫...

春天为什么会杨柳絮纷飞?

为什么水稻也怕涝?

金鱼藻为什么淹不死呢?

苍耳果的表面为什么会长...

蝎子草为什么能蜇人?

玉米为什么会长“胡须”?

有些植物为什么晚上开花?

花朵为什么大多是黄色或...

卡伐利亚树为何濒临灭绝?

科学互动:寻找大自然中...

 植物的竞争与合作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

植物之间会相生相克吗?

植物与人类
 植物学史话

谁最早进行植物研究的?

什么是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我国古代提取染料的植物...

 驯化与作物起源

何谓五谷杂粮?

谁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

马铃薯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小麦是如何起源与传播的?

玉米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谷子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

 餐桌上的酸甜苦辣

以酸闻名的植物有哪些?

甜味植物有哪些?

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辣椒?

吃苦瓜有什么好处?

水果为什么有香味?

神秘果有什么神秘之处?

西红柿是怎样走上餐桌的?

橄榄油是从橄榄里榨出来...

为什么吃菠萝时最好先蘸...

变绿和发芽的马铃薯为什...

科学小实验:观察大蒜的...

 植物与本草

本草学时期是如何对植物...

本草中的十八反指的是什...

六味地黄丸中的六味指的...

用红豆杉木做的杯子喝水...

“是药三分毒”有什么含...

壮阳果真的能壮阳吗?

为什么不起眼的野草也能...

有没有“断肠草”?

五味子真的有五种味道吗?

科学互动:这些常见的中...

 植物的文化魅力

何为岁寒三友?

三大饮品植物是什么?

哪些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

情人节为什么要送玫瑰花?

宣纸是用哪种植物制成的?

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

红豆指的是什么植物?

科学互动:古诗词中的植...

 人与植物的未来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植...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我们...

转基因作物到底安全不安...

科学互动:哪些行为不利...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植物?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植物

通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又称小花假泽兰。是菊科的多年生草质或木质性藤本植物。

这种植物原产于巴西等中、南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并致使当地农田、果园受到严重危害,人工林系统持续减产,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巨大威胁。

微甘菊大约在1919年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该种已经入侵我国香港、澳门、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台湾、云南、西藏等地,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那么,为什么微甘菊具有这么强的入侵能力呢?

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微甘菊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它总是在其他植物改善了土壤环境之后迅速扩散到该地区,借助整个植株所具有的很强的光合途径大量合成生长所需物质,迅速分枝并攀缘缠绕周围植物,如果没有支持物可供攀爬,则贴伏地面生长形成地表覆盖,快速占领这块空地。微甘菊还能通过根部形态的可塑性变化,在不同水分的条件下扩张蔓延。微甘菊在占领过程中,可以通过阻挡其他植物的光照并缠绕植株,影响被攀附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同时也通过遮盖作用危害附主植物。微甘菊一旦在一个地方成功生长之后,它利用对土壤水分和营养很强的竞争能力,和较强的光合能力,实现大规模扩散,从而致使该地区的其他植物缺乏生存必需的资源而死亡。除此之外,微甘菊可向周围环境释放能抑制邻近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为自身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极强的生长速度

微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在1个月内苗高仅为11cm。但随着苗龄的增长,其生长随之加快,有时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微甘菊的快速生长与其光合特性密切相关,其整个植株具有C3(叶片)C4(茎、叶柄、叶脉等非同化器官)两种混合光合途径,而且较其他器官茎内更偏向于酸性,这种酸性的内环境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长。有人做过研究,在内伶仃岛,微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米。由于其蔓延速度极快,故有些学者称其为“1分钟1.6千米的杂草”。

极强的繁殖能力

微甘菊属于菊科植物,它的花序为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含4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而一株微甘菊有数百个头状花序,结出来的果实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此外,开花时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使得在其生活史中果可以不断地成熟,不断地扩散。微甘菊不仅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和繁衍后代,还能通过植株体的一部分直接发育成新的植株来完成繁衍过程。

极强的传播和扩散能力

微甘菊瘦果小而多,且带有白色冠毛,容易随风远距离传播,有利于微甘菊的果实的快速传播。微甘菊的茎节极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营养,所以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得多。

前面所涉及的都是微甘菊本身的入侵特性,也是它成为入侵植物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在其入侵过程中,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越高、植物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越不容易被微甘菊入侵。当然,人类活动对微甘菊的入侵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微甘菊入侵的概率更大。

(刘全儒    容)

  • 4
  • 5
  • 6
  • 8
  • 9
  • 10
  • 4
  • 5
  • 6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