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毒木
箭毒木是世界上最毒的树,大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岛、云南和广西、广东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随着森林不断受到破坏,箭毒木已成为稀有树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箭毒木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属桑科植物。树高25~30米,树干通直,树干基部粗大,具有从树干各侧向四周生长的高大板根,树皮呈灰色,树冠庞大。
叶长椭圆形,有十几厘米长,春夏开黄花,秋结鲜红至紫红色小梨子一样的果实,成熟时变为黑紫色,味苦含毒素,不能食用。
箭毒木毒液
其树皮和叶子中的乳汁洁白,却奇毒无比,民间有种“七上八下九不活”的说法,意思是谁中了箭毒木的毒,往高处走只能走七步,往低处走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走到第九步都会倒地毙命。这是因为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强心苷类物质,如:α-弩箭子苷、见血封喉苷、马来亚苷等物质,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致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箭毒木为“见血封喉”。据说唯有红背竹竿草才可以解此毒。
箭毒木传说
过去,箭毒木的汁液常常被用于战争或狩猎。人们把这种毒汁掺上其他配料,用文火熬成浓稠的毒液,涂在箭头上,野兽一旦被射中,入肉出血,跳跳脚就立即倒地而死,但兽肉仍可食用。
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敌人入侵时,女人和儿童在后方将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运到前方,供男人在战场上杀敌。印第安人因此而屡战屡胜,杀得入侵敌人尸横遍野,魂飞胆丧,顽强地保住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和英军交战时,把箭头涂有箭毒木汁液的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不知道这箭的厉害,中箭者仍勇往前冲,但不久就倒地身亡,这种毒箭的杀伤力使英军惊骇万分。
据传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最早发现箭毒木汁液含有剧毒的是一位傣族猎人。有一次,这位猎人在狩猎时被一只硕大的狗熊紧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树,可狗熊仍不放过他,紧追不舍,在走投无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位猎人急中生智,折断一根树枝刺向正往树上爬的狗熊,结果奇迹突然发生了,狗熊立即落地而死。从那以后,西双版纳的猎人就学会了把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用于狩猎。
虽然箭毒木剧毒无比,但其树皮特别厚,富含细长柔韧的纤维,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们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
当然,使用之前要把树皮放到清水里敲打冲洗去毒。
此外,箭毒木的毒液虽有毒,但它的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输出量的作用在医学上仍具有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张 书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