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来源
六味地黄丸药方源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原治小儿发育不良,现被用来作为补肾良方。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六味指的是中药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这六味中药分别来自六种植物。
熟地黄来自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根茎。地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呈紫红色;花冠紫红色,长3~4.5厘米,被长柔毛;蒴果近卵形。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根茎肉质,新鲜时黄色,入药称为生地;生地熏蒸至黑润,为熟地黄,常经过九蒸九晒,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酒萸肉,也称山萸肉,来自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的干燥成熟果肉。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米;叶对生,叶背面的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3~4月开花,花黄色;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即为山萸肉。山萸肉用黄酒拌匀,放罐内或其他容器内,封严,放在加水的锅中,蒸至酒被吸尽,取出晾干就是酒萸肉。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干燥根皮。牡丹为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3裂。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药用者多为白花;蓇葖果长圆形。以根皮入药,采摘后快速干燥,入药前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最佳,习称凤丹皮。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的干燥根茎。薯蓣为草质藤本,根茎棒状,根肉质少分枝,生许多须根。叶对生,叶形多变化,叶脉掌状,叶腋间生有株芽,称零余子,也叫山药蛋,可作繁殖材料,也可食用。花小,蒴果具3翅。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干燥块茎。泽泻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块茎直径1~2厘米,或较大。叶多数,掌状脉5~7条,具长叶柄。花序具3~9轮分枝;花白色、淡红色、浅黄绿色。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入药前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六味地黄不可长期吃
六味地黄丸虽然药性较为平和,但如果把它当补药吃,却是错误的。滋阴药物可能损伤脾胃,长期服用可能引起厌食、腹胀、腹泻等。而且脾胃不好,药物无法吸收,会造成六味地黄丸越吃越没效。因此,无病症的人没有必要用药。若需长期服用,剂量不应超过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剂量,最好请医生决定服药疗程。如连服两三个星期,停一两个星期;或连服一周停两三天再吃。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