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
返回
植物的自然史
 从海洋而来:藻类

最古老的藻类是什么?

怎样区分原核藻类和真核...

真核藻类有哪些主要类群?

淡水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海洋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藻类是如何进化的?

最进化的藻类是什么?

最大的藻类是什么?

藻类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

为什么海水有时会变红?

是什么植物帮诺贝尔制成...

科学互动:辨别常见的淡...

 登上陆地:蕨类与苔藓

目前被认为最早的陆生植...

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苔藓...

石松类为什么从蕨类中分...

为什么蕨类植物会繁盛一...

蕨类植物有没有高大的乔...

科学互动——构建苔藓微...

 种子的诞生:裸子植物

目前已知的最早产生种子...

种子的产生有什么意义?

铁树究竟开不开花?

银杏为什么被称为公孙树?

水杉是怎么发现的?

麻黄、百岁兰和买麻藤为...

谁是裸子植物中的“巨人...

科学小实验:观察松树的...

 花影炫色:被子植物

美丽的花儿从哪里来?

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在哪里?

果实的形成对被子植物有...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巨人...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老寿...

哪一种被子植物开出的花...

哪种被子植物的花序最大?

谁是最毒的被子植物?

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

独木能成林吗?

橘子生于淮北真的会变为...

春夏季节为什么有人会得...

为什么蝴蝶和蜜蜂喜欢围...

科学互动:分辨美丽的“...

 另类植物:真菌和地衣

山区岩石上的彩色斑点是...

馒头为什么会长毛?

发霉的花生能不能吃?

青霉素是从哪里提取来的?

为什么虫子会变成草?

灵芝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吗?

毒蘑菇容易区分吗?

科学小实验:制作蘑菇的...

 植物的生长与运动

为什么大树不宜移植?

为什么树怕剥皮?

为什么要给树挂吊瓶?

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红?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

含羞草为何会害羞?

仓库里的香蕉为何会由绿...

为什么种豆可以肥田?

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有没有会跳舞的植物?

科学小实验:观察豆芽的...

互动小实验:留住秋叶之美

 植物的生存与繁殖

菟丝子是如何寄生的?

为什么有的植物喜欢吃虫...

春天为什么会杨柳絮纷飞?

为什么水稻也怕涝?

金鱼藻为什么淹不死呢?

苍耳果的表面为什么会长...

蝎子草为什么能蜇人?

玉米为什么会长“胡须”?

有些植物为什么晚上开花?

花朵为什么大多是黄色或...

卡伐利亚树为何濒临灭绝?

科学互动:寻找大自然中...

 植物的竞争与合作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

植物之间会相生相克吗?

植物与人类
 植物学史话

谁最早进行植物研究的?

什么是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我国古代提取染料的植物...

 驯化与作物起源

何谓五谷杂粮?

谁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

马铃薯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小麦是如何起源与传播的?

玉米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谷子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

 餐桌上的酸甜苦辣

以酸闻名的植物有哪些?

甜味植物有哪些?

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辣椒?

吃苦瓜有什么好处?

水果为什么有香味?

神秘果有什么神秘之处?

西红柿是怎样走上餐桌的?

橄榄油是从橄榄里榨出来...

为什么吃菠萝时最好先蘸...

变绿和发芽的马铃薯为什...

科学小实验:观察大蒜的...

 植物与本草

本草学时期是如何对植物...

本草中的十八反指的是什...

六味地黄丸中的六味指的...

用红豆杉木做的杯子喝水...

“是药三分毒”有什么含...

壮阳果真的能壮阳吗?

为什么不起眼的野草也能...

有没有“断肠草”?

五味子真的有五种味道吗?

科学互动:这些常见的中...

 植物的文化魅力

何为岁寒三友?

三大饮品植物是什么?

哪些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

情人节为什么要送玫瑰花?

宣纸是用哪种植物制成的?

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

红豆指的是什么植物?

科学互动:古诗词中的植...

 人与植物的未来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植...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我们...

转基因作物到底安全不安...

科学互动:哪些行为不利...

何谓五谷杂粮?

五谷的由来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2400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当初创造五谷这一名词时究竟指的是什么,并没有留下记载。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朝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籽儿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其中的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五谷中的六种作物

稻:是禾本科稻属的水稻(Oryza sativa),其颖果经加工去皮后即为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最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也巩固了这一结论。目前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都有种植。

黍:是禾本科黍属的黍(Panicum miliaceum),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黏糜子或黄粟。是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世界上黍主产国为俄罗斯和中国,亚洲、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也有少量栽培。中国主要种植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南方只有零星种植。

稷:是禾本科狗尾草属的粟(Setaria italica),古称稷、禾、谷,今北方通称谷子,果实去皮后称小米。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俗称粟有五彩。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我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它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麦:主要是禾本科大麦属的大麦(Hordeum vulgare)和小麦属的小麦(Triticum acstivum)的总称。大麦在我国也是个古老的作物,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居住在青海的古羌族就已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小麦和玉米、水稻合称世界三大谷物之一。颖果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等。小麦原产地在西亚。中国种植也有近4000年的历史。

菽:菽是豆类的总称。而五谷中的菽并不是指所有的豆,而是特指豆科大豆属的大豆(Glycine max)。大豆在周代被称作菽,秦汉以来才称为豆。

麻:指的是桑科的大麻(Cannabis sativa),我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因其子可以充饥,所以被列为谷物,后来虽从主食领域中退出,但仍长期沿用为秋祭仪式上。主要的用途是利用茎皮纤维来织布。

杂粮

杂粮一般是指除稻米、小麦以外的粮食。因此,传统“五谷”中的稷、黍、菽,也都当作杂粮看待了。杂粮作物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小品种谷物,如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莜麦(Avena nuda)、黑麦(Secale cereale)、高粱(Sorghum vulgare)、谷子(Setaria italica)等;

二类是小品种豆类,像绿豆(Phaseolus radiatus)、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豌豆(Pisum sativum)、蚕豆(Vicia faba)、豇豆(Vigna sinensis)等;

三类是薯类,主要指甘薯(Ipomoea batata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等。

我国的杂粮杂豆有几百种之多,是占世界首位的杂粮生产大国,故有“杂粮王国”之称。

杂粮的微量元素含量高,膳食纤维多,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丰富、全面。杂粮在贫困岁月里是人们赖以充饥的主食,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的杂粮,今天成了市民餐桌上的新宠。

(刘全儒)

 

  • 大豆
  • 大麦
  • 大麦
  • 稻粒
  • 高粱
  • 高粱
  • 谷子
  • 谷子
  • 麻布
  • 荞麦
  • 五谷
  • 五谷的由来
  • 五谷的由来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
  • 小麦
  • 小麦
  • 小麦
  • 小米(谷子)
  • 杂粮
  • 大豆
  • 大麦
  • 大麦
  • 稻粒
  • 高粱
  • 高粱
  • 谷子
  • 谷子
  • 麻布
  • 荞麦
  • 五谷
  • 五谷的由来
  • 五谷的由来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
  • 小麦
  • 小麦
  • 小麦
  • 小米(谷子)
  • 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