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的发现是中国近代植物学领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它的发现,轰动世界植物学界,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如今,水杉遍及我国的25个省市区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林树种、沿海防护林树种、农田防护林树种、城市绿化与风景景观赏林树种。
很多人会问:是谁发现了水杉?他是如何被发现的?
从发现到发表用了八年
水杉从发现到正式命名,历经了8年多的时间,参与调查研究的有10余人之多,一些记述又多为回忆,有关发现的过程及时间说法甚多。但总的说来,水杉的发现是许多植物学工作者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反复考察的结果。
很早就被当地先民认识
水杉在植物学上正式命名之前就被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当地土家族居民称“水杉”为“shui sha”,汉文也写为“水桫”, 他们一直把它当成宝树来珍惜和爱护,人工造林的历史至少在470年以上。
最早注意水杉的学者
据记载,1941年10月(农历)底,原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于铎(1903-1961)由湖北西部到重庆,在湖北利川县和四川万县交界处一条名叫“磨刀溪”(现称谋道,隶属湖北省利川市)的小溪旁,他发现有一株较为奇特而不常见的大树,当地俗称“水桫”,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树叶已经落尽,他又要匆匆赶路,只采了一份小的枝条标本。
到了万县,于铎就此专门拜访了当时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务主任杨龙兴(1913-1999),请他代采标本。第二年,杨龙兴采到一份有枝叶和花果的标本,于铎收到这份珍贵的标本后,便请树木学教授郝景盛鉴定。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战乱,后来两份标本竟然遗失了。
最早研究水杉的学者
1943年7月,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工王战(1911-2000),由重庆赴湖北恩施(当时的省会)接洽有关去神农架考察事宜;路过四川省万县(即今重庆所辖的万州)时,从万县高职农校杨龙兴处得知磨刀溪有“神树”存在;于是王战等改变原走水路的计划,而走陆路赴恩施,第三天到达磨刀溪,并很快找到此树,并于7月21日正式采得水杉的枝叶、果实标本(王战 118号)。回到重庆后,王战认为是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并存放于标本室。1945年夏,王战将一小枝水杉和两个果实送给了原中央大学林学院院长吴中伦,吴又转请林学系教授郑万钧代为鉴定。
水杉的正式发表
郑万钧教授(1904-1983)在看到标本后,认为这份标本虽然树叶的形态与我国特产植物水松相似,但叶子对生,球果鳞片盾形、对生,绝非水松,也不是北美的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很可能是现存松杉类的一新属,甚至是一新科。
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郑万钧又派自己的学生薛纪如于1946年2月、5月去谋道溪两次采集标本,采到有花与幼果、枝叶的水杉标本(模式标本),对其形态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46年秋,郑万钧将一份标本寄给当时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胡先骕(1894-1968),请他帮助查阅文献。不久,胡先骕教授便从日本《植物杂志》11卷216页查到日本教授三木茂于1941年根据日本的两种植物化石所发表的Metasequoia属的文章,认为它们的形态相同,便确定水杉属于化石属Metasequoia的一种。1947年秋,郑万钧又派助教华敬灿前往谋道溪和水杉坝一带采集标本,为水杉的研究和正式发表提供依据。
1948年5月15日,胡先骕和郑万钧联名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第1卷第2期中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确定学名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明确了水杉在植物进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认定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胡先骕经仔细观察水杉线形叶在枝上交叉对生,呈假二列状排列,纠正了以前误认为水杉叶为对生、羽状排列的描述。当时,日本的三木茂和我国的胡先骕、郑万钧先后发现了日本化石种、中国化石种和中国现代水杉,这些发现震动了国际植物学界,引起了世界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
水杉发现的意义
水杉的发现,不仅明确了杉类和柏类之间的联系,而且运用古植物资料证明了水杉祖先的年代。古水杉的发现是植物学界近一个世纪中最大贡献之一,它引起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学界极大兴趣,被公认为“植物活化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生物学家钱耐(R·Chaney)曾把美国第三纪地层中的水杉化石,误认为是美国的红杉化石种,当他得知中国发现水杉的消息后,以科学家严肃认真的态度,于1948年专程来中国实地考察,并亲眼见到古水杉后方返回美国。
水杉正式命名后,受到我国和世界的重视。1948年5月,在南京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同年7月,筹设“川鄂水杉保护区”。1949年以后,水杉的保护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99年8月4日由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水杉自发现以来,这种古老的孑遗树种,表现了极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国内,北到辽宁,南达海南,东到东海海滨、台湾,西到四川盆地均已栽培成功。在国外,水杉已在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就是在高纬度、寒冷的圣彼得堡、哥本哈根和阿拉斯加等地,也能安然越冬。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