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虫草
各类以蝉、蛾、蜂、蚁、蜻蜓等不同昆虫幼体为宿主的菌类统称为“虫草”。全世界“虫草”达300种以上。由于寄生菌类不同,产生的虫草就不同,功效也不同。因此一般称之“虫草”的未必是专指珍贵的“冬虫夏草”。
为什么叫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子囊菌门麦角菌科虫草属的一种真菌,学名为 Cordyceps sinensis,Cordyceps是“棍棒”的意思,sinensis则指“中国的”。
被寄生的幼虫在冻土层以下越冬,称为冬虫。冬虫因真菌菌丝逐渐发展到全身而僵死。到了夏季,从僵死幼虫的头颈部长出有柄的、细长的棒形子座,子座伸出土外,状似小草,称为夏草。
僵死的幼虫与棒形子座合称冬虫夏草。野生冬虫夏草来源稀少。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等地海拔3000~5000米气候寒冷多变、人迹罕至的高原。
虫子是如何变成草的
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生存着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就像其他蛾类昆虫一样,蝙蝠蛾在长出翅膀之前,也经过幼虫阶段。蝙蝠蛾的幼虫喜欢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当大雪飘飞的冬季来到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休眠。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蝙蝠蛾幼虫就会来到土壤表层开始它们漫长的虫生生活。
然而偏偏在蝙蝠蛾喜欢的生存环境里还有另外一种生物,也同样喜欢低温和高海拔的真菌——虫草菌。当虫草菌的孢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正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黏附在蝙蝠蛾幼虫身上或被误吞。一旦有适宜的条件,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这些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菌丝体。菌丝体充分利用蝙蝠蛾昆虫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最终幼虫体液养分被吸收殆尽死亡,呈现干硬脱水状。
菌丝体在寒冷的11月至2月间生长较为缓慢,因此外观看来仍是虫体。到了3、4月随着地表温度上升,便会自虫体头部萌发出称为子座的草状物,子座顶端产生许多子囊壳,其内的多数子囊会孕育大量孢子。每年约在5、6月间冬虫夏草发育成熟,孢子从子囊顶端弹射出来,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借助风力到处飞扬,寻找寄生昆虫或随风雨飘落、埋进土里,等待着下一个生活周期。
冬虫夏草的功效
冬虫夏草首次记载使用的是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丛新》,书中认为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化痰止咳。可用之于久咳虚喘,产后虚弱、阳痿阴冷等“虚”的病症。
现代研究表明:冬虫夏草主要含有冬虫夏草素、虫草酸、腺苷和多糖等成分;冬虫夏草素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等病菌的生长,又是抗癌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好的调节作用;虫草酸能改变人体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镇咳祛痰作用;虫草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对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和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