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上的稻
从分类学上看,水稻属于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稻属下有两个栽培种(人工驯化而成)和22个野生种(自然进化而来),其中的两个栽培种是亚洲稻和非洲稻,前者的栽培遍及全世界,而后者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我国的栽培水稻是亚洲稻,它还有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粳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
谁最早开始了水稻种植
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日本学者星川清亲也认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另一日本学者加藤将籼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当时国际上流行一时的说法。按当时的说法,水稻的栽培大都出现在6000年前,由居住在印度和印中边境(阿萨姆地方)的民族开始的。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
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出土物中,发现了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更早的炭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9000~8000年。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所有的证据表明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此外,得出上述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现今中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向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中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与中国种植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由此可见,中国稻作起源应该早于印度,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因此,我们可以说水稻原产于中国。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殷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稻”的象形字。在《诗经》中多次提到栽培稻,如“浸彼稻田”、“不能艺稻粱”、“有稻有秬”等。自古以来,我国各地“稻”字的读音均属于同一语音系统。如今,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到一半以上,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稻米除食用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的传播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亚洲稻和非洲稻的关系
对于亚洲稻和非洲稻之间的进化关系,科学家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二者是平行演化(驯化)的结果,即亚洲稻是1万多年前由亚洲的野生稻种人工驯化而来,而非洲栽培稻是2000多年前人工驯化非洲野生稻种的产物。
(刘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