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
返回
植物的自然史
 从海洋而来:藻类

最古老的藻类是什么?

怎样区分原核藻类和真核...

真核藻类有哪些主要类群?

淡水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海洋中生活的藻类主要有...

藻类是如何进化的?

最进化的藻类是什么?

最大的藻类是什么?

藻类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

为什么海水有时会变红?

是什么植物帮诺贝尔制成...

科学互动:辨别常见的淡...

 登上陆地:蕨类与苔藓

目前被认为最早的陆生植...

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苔藓...

石松类为什么从蕨类中分...

为什么蕨类植物会繁盛一...

蕨类植物有没有高大的乔...

科学互动——构建苔藓微...

 种子的诞生:裸子植物

目前已知的最早产生种子...

种子的产生有什么意义?

铁树究竟开不开花?

银杏为什么被称为公孙树?

水杉是怎么发现的?

麻黄、百岁兰和买麻藤为...

谁是裸子植物中的“巨人...

科学小实验:观察松树的...

 花影炫色:被子植物

美丽的花儿从哪里来?

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在哪里?

果实的形成对被子植物有...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巨人...

谁是被子植物中的“老寿...

哪一种被子植物开出的花...

哪种被子植物的花序最大?

谁是最毒的被子植物?

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

独木能成林吗?

橘子生于淮北真的会变为...

春夏季节为什么有人会得...

为什么蝴蝶和蜜蜂喜欢围...

科学互动:分辨美丽的“...

 另类植物:真菌和地衣

山区岩石上的彩色斑点是...

馒头为什么会长毛?

发霉的花生能不能吃?

青霉素是从哪里提取来的?

为什么虫子会变成草?

灵芝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吗?

毒蘑菇容易区分吗?

科学小实验:制作蘑菇的...

 植物的生长与运动

为什么大树不宜移植?

为什么树怕剥皮?

为什么要给树挂吊瓶?

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红?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

含羞草为何会害羞?

仓库里的香蕉为何会由绿...

为什么种豆可以肥田?

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有没有会跳舞的植物?

科学小实验:观察豆芽的...

互动小实验:留住秋叶之美

 植物的生存与繁殖

菟丝子是如何寄生的?

为什么有的植物喜欢吃虫...

春天为什么会杨柳絮纷飞?

为什么水稻也怕涝?

金鱼藻为什么淹不死呢?

苍耳果的表面为什么会长...

蝎子草为什么能蜇人?

玉米为什么会长“胡须”?

有些植物为什么晚上开花?

花朵为什么大多是黄色或...

卡伐利亚树为何濒临灭绝?

科学互动:寻找大自然中...

 植物的竞争与合作

微甘菊为什么会成为入侵...

植物之间会相生相克吗?

植物与人类
 植物学史话

谁最早进行植物研究的?

什么是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我国古代提取染料的植物...

 驯化与作物起源

何谓五谷杂粮?

谁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

马铃薯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小麦是如何起源与传播的?

玉米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谷子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

 餐桌上的酸甜苦辣

以酸闻名的植物有哪些?

甜味植物有哪些?

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辣椒?

吃苦瓜有什么好处?

水果为什么有香味?

神秘果有什么神秘之处?

西红柿是怎样走上餐桌的?

橄榄油是从橄榄里榨出来...

为什么吃菠萝时最好先蘸...

变绿和发芽的马铃薯为什...

科学小实验:观察大蒜的...

 植物与本草

本草学时期是如何对植物...

本草中的十八反指的是什...

六味地黄丸中的六味指的...

用红豆杉木做的杯子喝水...

“是药三分毒”有什么含...

壮阳果真的能壮阳吗?

为什么不起眼的野草也能...

有没有“断肠草”?

五味子真的有五种味道吗?

科学互动:这些常见的中...

 植物的文化魅力

何为岁寒三友?

三大饮品植物是什么?

哪些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

情人节为什么要送玫瑰花?

宣纸是用哪种植物制成的?

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

红豆指的是什么植物?

科学互动:古诗词中的植...

 人与植物的未来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植...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我们...

转基因作物到底安全不安...

科学互动:哪些行为不利...

马铃薯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粮食和蔬菜兼用

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洋芋,是最常见的粮食、蔬菜兼用植物之一。它原产于南美洲秘鲁、玻利维亚等国的高山地带,是一种茄科植物,由当地的印第安人首先驯化栽培。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它也走出了南美洲,走向了世界各地。马铃薯高产稳定,生物周期较短,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也很强。而它丰富的营养与粮菜兼用的特性也使它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栽培。

与玉米相似,马铃薯离开原产地美洲走向世界距今不过400多年。但是仅仅在近40年来,马铃薯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位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而言,它的主要生产国家已经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波兰、中国以及北美洲的美国。而在我国,它主要种植于包括西南、西北、内蒙古以及东北在内的广大地区。

马铃薯的祖先

早在距今800010000年前,生活在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Titicaca湖边的古印第安人就已经认识并采食马铃薯。而第一个被驯化的马铃薯原始栽培种窄刀薯,也是在距今约700010000年前起源于野生二倍体的。马铃薯最初的驯化者将栽培种的祖先引入了高原农业区,并将多种马铃薯混合种植。在这个过程中,马铃薯发生杂交混合,并成功地多倍体化。

马铃薯始终以杂合的基因型适应自然与人类的选择,而遗传基础的高度杂合异质性也成为马铃薯栽培种演化的内在动力。最终形成了南美洲类型丰富、遗传多样的马铃薯栽培种。

走向世界

在目前,除了在南美洲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栽培的马铃薯都是欧洲马铃薯的后裔,它们属于四倍体栽培种的一个亚种——普通栽培种。它是由原本适应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气候短日照条件的安第斯亚种在欧洲的长日照条件下经过了进一步选择的适应类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走出南美洲之后,马铃薯也经历了进一步的选择与演化,最终适应了新环境,并成功地走向了世界。

马铃薯最终成功成为遍及世界各地的粮食作物的过程同样并非一帆风顺。它最初于16世纪传入欧洲西班牙,并在1565年被献给国王。由于它拥有美丽的花色与相对较长的花期,马铃薯最初被西班牙人视为珍贵的奇花异草,并作为观赏花卉,在欧洲的宫廷花园以及贵族富人的庭院中得到了种植。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运送到欧洲的马铃薯均为野生种,有些野生种中还含有龙葵素。相比于目前的栽培种,口味很差。不仅如此,人们对如何食用马铃薯同样一无所知——有人吃浆果,有人生吃块茎或晒绿的薯块。因此引发的中毒症状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马铃薯视为邪恶的植物。而到了后来,虽然人们发现一些品种马铃薯的块茎经过煮熟可以食用,但仍大多作为牲畜饲料或穷人充饥的低级食物。

与此同时,虽然在陆上遭到冷遇,由于马铃薯耐储藏的特性,它却被作为航海的必备食物之一,并因此传播至非洲亚洲等地。在进入十八世纪后,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战争的需要,在遭遇了近两个世纪不公平的待遇之后,马铃薯终于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到1771年,德国遭遇饥荒,马铃薯更被作为救济粮,而得以进一步的广泛栽培。

法国马铃薯在法国的推广要归功于法奥俄同盟与英普同盟在1756-1763年间的战争时期的一位法国俘虏巴曼奇。他从普鲁士带回了马铃薯,并最终找到机会说服国王路易十六批准给他一块荒地,专门进行马铃薯种植。在国王路易十六的推广下,马铃薯才终于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马铃薯传入亚洲则应当归功于荷兰商船。马铃薯初次传入我国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然而原产自南美洲高山地带的马铃薯最初却被引种在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结果造成了品种的退化,初次引种的马铃薯全军覆没。而后又经历了多次引种,马铃薯才终于在中国得以生长。然而在最初的二百年间,马铃薯同样并没有在中国得到重视。直到乾隆末年,由于严重的人口压力,农民外迁垦荒,马铃薯才终于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与甘蔗、玉米等外来作物一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种植。

虽然在世界得到了大规模的种植,然而对马铃薯的单一种植与过分依赖也为后续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马铃薯种植带中大规模疫病的爆发。其中更以18451846年间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对爱尔兰马铃薯种植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为甚。自此,马铃薯种植业曾经一度萧条。

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结合对古代印第安人选育马铃薯方法的参考,经过种间杂交,科学家们重新从马铃薯中选育出了一批抗病性强且在产量与品质上大有提高的新品种,才使马铃薯种植再一次得到发展。至2007年,联合国第62届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现今世界对马铃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邢悦婷)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