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适合出游的季节,走进大自然欣赏美景再好不过了。但是当你穿过一些草丛时,你的衣裤、系鞋的鞋带上常常挂满苍耳果。苍耳果外观像一个椭圆形的褐色小球,表面生长着许多细而长的刺,刺的顶部有一定程度弯曲。那么苍耳果为什么要长这些钩刺呢?
黏附传播
事实上,苍耳果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果实,它是由1个雌花序发育而来的,雌花序外层总苞片特化成带钩的刺,内层总苞片结合成囊状,在果成熟时变坚硬,顶端具1~2个尖喙。内层总苞年内包含2个瘦果。苍耳果就是利用钩刺使其黏附于动物皮毛或者人类衣裤上,扩散传播至很远的地方。我们通常把这种传播方式称为黏附传播。
与苍耳果传播方式类似的植物很多,通常具有芒、刺或钩。像鬼针草、金盏银盘和狼杷草果实一端长有倒刺毛,窃衣果实之外布满小钩刺,都可以挂在鸟兽的毛羽上传播至远处。野燕麦种子具芒,成熟后在鸟类触碰时能附着于鸟羽上,随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天名精的种子有所不同,无刺却富含黏液,同样可以黏附在动物皮毛或人类衣物上进行远距离传播。
消化道传播
有些植物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通过动物的消化道实现的,称为消化道传播。这一类植物的果实通常富含果肉,对于鸟兽极具吸引力,通过被取食来将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被采食的种子需要在动物消化道中停留一段时间,因此这类种子通常具有一层坚固的外壳来抵抗消化道中的强酸。如肯尼亚的无花果常被韦氏颈囊果蝠吞食,种子不但可以从果蝠消化道中完好无损地排出,萌发率还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且果蝠一夜能吞入相当于自身体重两倍的种子,一夜能飞行约37公里,是其理想的种子传播者。土荆芥、美洲商陆、蛇莓、鸡矢藤和乌蔹莓等植物的种子也是被鸟类摄食后随其排泄物传播。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索诺拉沙漠中,仙人掌果实被一种沙龟采食后,种子通过粪便排泄至沙土,随后萌发。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野生西红柿依靠加拉帕戈斯龟采食进行传播,而且被采食后排出的种子具有更高的萌发率。
取食弃种传播
有些植物同样吸引动物取食,但是种子并不通过消化道传播,而是被动物丢弃。比如一种仙人掌果实中的黏物常被小长鼻蝠采食,而种子被其投下。鸟类采食樱桃时只吃果肉,丢弃果核。乌鸫可将罗汉松或白玉兰种子衔取至其他树冠上再吞食,有些种子会掉落于地面。约有2800多种植物依靠蚂蚁进行传播,它们的种子均有一个附着的、可被蚂蚁取食的乳白色食物体,又称油质体。蚂蚁为了吃油质体会将种子搬运到巢中,取食后将种子弃于巢内或巢外,条件适宜就萌发。在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中,光叶桑果实成熟后掉落于土壤和凋落物中,被蚂蚁运走。
贮食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对于植物来讲损失较大,但是能够将种子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大多是坚果类种子。栗子和松子之类的种子是松鼠的食物,秋季经常被松鼠贮藏在树洞或埋至地下,有些到春季尚未取食,就会在埋藏地点萌发。西南山茶种子大部分被鼠类贮存,有些因为某些原因未被取食,在适宜条件下于土壤中生根发芽。巴拿马的巴罗科罗拉多岛上,棕榈科种子部分被刺豚鼠贮食,经过多次的偷窃和重新贮存,少量被传播至远处,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在四川都江堰地区红豆树被小泡巨鼠和社鼠贮藏取食,部分幸存者得以生根发芽。
无论是带钩刺的苍耳果,还是带果肉的蛇莓,其形成如此果实的目的都是为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动物的活动来传播种子,而且有时不仅借助一条途径,聪明的植物们总是根据需求将不同的途径结合起来,以提高自己的繁殖效率,这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杨 容 刘全儒)